魏晉時代的孤寒財主:竹林七賢逝去的見證人     DATE: 2024-04-27 01:45:25

文:戈登探長(德尼思化創辦人,魏晉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)

濬沖如簫散,時代逝去薄莫至中臺。孤的見徴神歸鑒景,寒財晦行屬聚財。主竹證人——蕭統《詠山濤王戎》

王戎,林賢字濬沖,魏晉琅邪人,時代逝去名門望族,孤的見出自魏晉高門士族琅邪王氏。寒財

琅邪王氏出過很多名人,主竹證人像中國書法家王羲之、林賢王獻之父子。魏晉不過最重要的時代逝去是兩位建位東晉政權之重臣,王導、孤的見王敦,時人即謂「王與馬,共天下」,是司馬氏當時權傾天下的「第一望族」。

王戎生於魏青龍二年(234年),卒於晉永興二年(305年),常和山濤並列而論,既是竹林七賢的長壽者,也因熱心朝野之事,展現了魏晉士人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出路。

我們講過阮咸、向秀兩人,都是嵇康、阮籍的後輩,但七位真正最年輕者,卻是王戎。

王戎可以說是竹林七賢、魏晉名士的見證者,他站在群豪那或呆若木雞或癲狂醉酒的身影之後,看著他們一個又一個走進舞台背面的黑幕,而他,卻活得和這些人都不一樣。

《世說新語.容止篇》:
裴令公目:「王安豐眼爛爛如巖下電。」

如果單是翻譯這句的意思,我們或許會把王戎想像作Superman,雙眼發出閃電般的激光……

王戎當然不是Superman,但卻是「超人」,擁有超乎常人的雙眼,「目甚清炤,視日不眩」。根據生物學,我們若果常常直視太陽,視力很有可能會受到永久性損害,最嚴重還會失明!

因此,我必須在此加一個「PS:家長指引」,告訴各位電視機前的朋友,千萬不要學王戎直視太陽,你不會換來一對像梁朝偉的電眼,在迷死人之前,先把自己雙眼弄死。

七歲神童,遠超常人

《世說新語.雅量篇》:
王戎七歲,嘗與諸小兒游。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,諸兒競走取之,唯戎不動。人問之,答曰:「樹在道邊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」取之,信然。

竹林七賢,各有特色,但全部都是聰明人。

王戎七歲時已經好醒目,有日他和其他小朋友一齊出去玩,見到路邊的樹掛住好多李子,大家一時貪吃,自然一湧而上採摘李子。

正如許多歷史上諸位偉人,年紀輕輕的王戎此時眉頭一皺,心知事情絕非如此簡單。他無動於衷,絕不跟風,因為沒有只想到自己,連李子那一邊的角度都思慮了。

如果李子是甜的,一早比其他人摘下來啦!這麼多李子在路邊,得一個原因,苦!

或許,我們單從這些形容,會以為王戎和其他六賢很相似,但其實他是竹林七賢中的異類。

守財貪財的爭議?王戎不同的面向

《世說新語.儉嗇篇》:
司徒王戎,既貴且富,區宅僮牧,膏田水碓之屬,洛下無比。契疏鞅掌,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筭計。
《世說新語.儉嗇篇》:
王戎有好李,賣之,恐人得其種,恆鑽其核。
《世說新語.儉嗇篇》:
王戎儉吝,其從子婚,與一單衣,後更責之。
《世說新語.儉嗇篇》:
王戎女適裴頠,貸錢數萬。女歸,戎色不說。女遽還錢,乃釋然。

王戎孤寒,可比李嘉誠,留名於史,《世說新語.儉嗇篇》共計九文,其中四文都是談王戎,是中國非常具代表性的守財奴。

王戎做高官,財富萬千,擁有君臨天下、擎天半島及帝峰·皇殿等名貴地段的物業。

一如經濟學第一條守則,人類慾望是無窮無盡,永不滿足。王戎便是力證,每晚都要和老婆在燭光下 — — 不是晚餐 — — 數錢,彷彿怕錢全都不見了。

另一件事,王戎有日想把屋企李樹結的李子拿去賣錢,但又怕別人因此取得李樹的種子,事先花時間將李子的果核鑽破,真係孤寒到令人難以置信……

以為孤寒只是針對外人嗎?No no no,王戎連侄子都不放過。

當他的侄子結婚時,王戎這麼有錢,卻只送一件T-Shirt,完婚後又忍不住登門問侄子要回來。 自己女兒出嫁時,因為女兒還欠王戎幾萬未還,到了女兒回娘家時,他故意黑口黑面,一直要女兒還錢才有好臉色。

有人說,王戎是竹林七賢中最庸俗者,不但沒有竹林文人的風流倜儻,反而似一般市井之徒,看重錢財。但史書記載卻有另一面向,像有人賄賂他贈錢予他,王戎一律不受。

王戎到底是一個人怎樣的人?如果我們承認人性是立體、多向,或許可以說,王戎確實是守財奴,但守財卻不必然和貪財劃上等號,更和沒有道德原則扯不上關係。像王戎這種聰明人,七歲已經不因貪小便宜而犯錯,更何況成人之後?

Seven_Sages_of_the_Bamboo_Grove-TanshinPhoto Credit: 狩野探信@Wiki Public Domain

何以名士悲情?正如我輩中人

《世說新語.德行篇》:
王戎、和嶠同時遭大喪,俱以孝稱。王雞骨支牀,和哭泣備禮。武帝謂劉仲雄曰:「卿數省王、和不?聞和哀苦過禮,使人憂之。」仲雄曰:「和嶠雖備禮,神氣不損;王戎雖不備禮,而哀毀骨立。臣以和嶠生孝,王戎死孝。陛下不應憂嶠,而應憂戎。」

王戎是有名的孝子,他和尚書和嶠同時喪母,成了一組對比。皇帝擔心他們哀傷過度,故問臣下。

劉仲雄回答得很有趣,他說王戎為母守喪時,禮法上雖不及和嶠嚴謹,但他的悲痛不是表面功夫。因為王戎不像和嶠「神氣不損」,而是真正到了傷心欲絕,「哀毀骨立」,傷心到不飲不食,瘦到得返排骨!

和嶠之孝,不傷性命,故為生孝;王戎死孝,形神俱毀,隨時無命!似乎魏晉名士的悲傷,都比常人更加深切。

《世說新語.傷逝篇》:
王戎喪兒萬子,山簡往省之,王悲不自勝。簡曰:「孩抱中物,何至於此?」王曰:「聖人忘情,最下不及情;情之所鍾,正在我輩。」簡服其言,更為之慟。

王戎白頭人送黑頭人,悲情之下,說出了千古名句,解釋了名士何以總是悲哀得常人更甚。

聖人有情無情,是魏晉時期思想爭論的議題。其時許多人認為,聖人超越了喜怒哀樂,不為世事而傷心動情,王戎則指出最等而下之的人卻連什麼叫情,都不了解,只如畜牲。

那麼,有情眾生,常人如竹林七賢者,正是受喜怒哀樂最大影響的人!

「情之所鍾,正在我輩」,正點出了竹林七賢真性情所在,或者是竹林七賢的最佳自述,理性之外,尚有感情,亦是他們最能觸動後世之處。

時代見證,一代風流

《世說新語.排調篇》:
「俗物已復來敗人意!」王笑曰:「卿輩意,亦復可敗邪?」

王戎和其他六賢最大分別之處,在於他世俗的名利追求,爭奪名利的官宦之志。

阮籍雖和他交情甚好,見面卻說他是「俗物」,令人掃興。

但是王戎卻只是笑了一笑,說:「怎會有人能敗壞你們的興致呢?」

《世說新語.傷逝篇》:
「吾昔與嵇叔夜、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,竹林之遊,亦預其末。自嵇生夭、阮公亡以來,便為時所羈紲。今日視此雖近,邈若山河。」

王戎雖俗,但俗得真, 而且重視情誼,把嵇康、阮籍引作知己。

王戎受時人鄙夷,後人輕視,評價不高。其實王戎即使和他們人生取向相異,卻一直很欣賞嵇康、阮籍的瀟脫。

王戎老年再至竹林之遊故地,他已經見證了竹林七賢各散東西,下場大多悲慘,那是一個難以頂天立地生活的年代。

「視此雖近,邈若山河」!

單從物理位置而言,竹林依然是竹林,沒有天崩地裂的改變;天崩地裂的改變,卻在人事變動,心知一切都已逝去,無法重來,那已經是比山河更遠的距離了。

王戎站在群豪那或呆若木雞或癲狂醉酒的身影之後,看著他們一個又一個走進舞台背面的黑幕,而他,仍然活著,卻心知竹林風流名士,自此絕矣。